WFU

精選文章

衛教文章列表

作者:陳俞名醫師 腦中風 「談笑用兵」四字訣判斷腦中風 要怎麼保養頸動脈來預防腦中風? 隱形殺手「高血壓」的三大迷思 腦中炸彈準備爆?腦動脈瘤你該知道的事! 頭痛 頭痛一邊就是偏頭痛嗎 ? 你還在忍耐頭痛嗎 ? 偏頭痛有預防藥物可以改善...

2025年1月19日 星期日

遠離失智症威脅!14個危險因子你控管了嗎?

 作者: 陳俞名醫師




失智症簡介


「失智症」是一種疾病,不是大腦的正常老化現象。由於疾病的進展,大腦的功能如記憶、空間感、執行能力、語言、注意力等,會隨著時間逐漸喪失正常運作。

失智症的成因多樣,再排除可逆性因素後,最常見的原因是阿茲海默症,這種疾病通常在70歲後發病,初期表現為短期記憶力下降與空間感不佳,隨著時間進展,逐漸影響日常生活能力及其他認知功能。從發病到末期可能需時5到12年,因此及早了解並進行預防至關重要。


台灣未來失智症的負擔


隨著台灣邁入高齡化社會,失智症患者人數持續增加。目前,台灣已經有超過30萬的失智症患者[1],其中部分患者甚至在65歲前就罹患早發型失智症,由於症狀不明顯,常被忽略,延誤治療時機。隨著病程進展,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逐漸喪失,從需要部分協助,演變為需要照顧者的極大支持。到末期,失智症患者可能需要整個家庭的全力支持才能維持基本照顧。這對家庭和社會帶來沉重的負擔。因此,如何有效預防失智症,成為社會各界需要共同關注的重要課題。


2024年最新失智症預防研究


失智症的發生與先天遺傳(體質)和後天環境因素(可調整)密切相關。2024年,《柳葉刀》(The Lancet)最新研究指出[2],如果能有效控制14項失智症危險因子,失智症的發生率可減少45%。

這14項可改善的危險因子包括 :
  1. 教育程度低
  2. 聽力損失
  3. 壞的膽固醇過高(低密度膽固醇)
  4. 憂鬱
  5. 腦創傷
  6. 缺乏身體活動
  7. 糖尿病
  8. 抽菸
  9. 高血壓
  10. 肥胖
  11. 過量飲酒
  12. 社會孤立
  13. 空汙
  14. 視力損失





失智症沒有逆轉藥物


在神經科門診中,許多患者因擔憂記憶力問題而求診。他們最關心的問題是:「如何預防失智症?」

實際上,預防失智症的秘訣雖然簡單,卻不容易執行。正確答案是:「維持健康的生活型態」,避免及控制上述14項失智症的危險因子,這些方法已被大量醫學研究證實有效。

但是,仍有些人寄望於神丹妙藥或坊間秘方,這些方法缺乏醫學證據,也就是效果不明。根據最新研究,目前尚無任何藥物能治療或逆轉失智症。現有的失智症藥物只能延緩病程,使患者症狀退化的過程較為平緩,並減少如精神症狀、躁動等併發症。患者使用失智症藥物數年後,仍會逐漸進入失智症的末期階段。


總結


預防失智症的唯一良方是:「維持健康的生活型態,趨吉避凶,採取多重介入措施!」與其尋找不存在的奇蹟藥物,不如從日常生活中著手,積極改善健康行為,才是最有效的預防方式。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