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陳俞名醫師
失智症簡介
「失智症」是一種疾病,不是大腦的正常老化現象。由於疾病的進展,大腦的功能如記憶、空間感、執行能力、語言、注意力等,會隨著時間逐漸喪失正常運作。
失智症的成因多樣,再排除可逆性因素後,最常見的原因是阿茲海默症,這種疾病通常在70歲後發病,初期表現為短期記憶力下降與空間感不佳,隨著時間進展,逐漸影響日常生活能力及其他認知功能。從發病到末期可能需時5到12年,因此及早了解並進行預防至關重要。
台灣未來失智症的負擔
隨著台灣邁入高齡化社會,失智症患者人數持續增加。目前,台灣已經有超過30萬的失智症患者[1],其中部分患者甚至在65歲前就罹患早發型失智症,由於症狀不明顯,常被忽略,延誤治療時機。隨著病程進展,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逐漸喪失,從需要部分協助,演變為需要照顧者的極大支持。到末期,失智症患者可能需要整個家庭的全力支持才能維持基本照顧。這對家庭和社會帶來沉重的負擔。因此,如何有效預防失智症,成為社會各界需要共同關注的重要課題。
2024年最新失智症預防研究
失智症的發生與先天遺傳(體質)和後天環境因素(可調整)密切相關。2024年,《柳葉刀》(The Lancet)最新研究指出[2],如果能有效控制14項失智症危險因子,失智症的發生率可減少45%。
這14項可改善的危險因子包括 :
- 教育程度低
- 聽力損失
- 壞的膽固醇過高(低密度膽固醇)
- 憂鬱
- 腦創傷
- 缺乏身體活動
- 糖尿病
- 抽菸
- 高血壓
- 肥胖
- 過量飲酒
- 社會孤立
- 空汙
- 視力損失
失智症沒有逆轉藥物
在神經科門診中,許多患者因擔憂記憶力問題而求診。他們最關心的問題是:「如何預防失智症?」
實際上,預防失智症的秘訣雖然簡單,卻不容易執行。正確答案是:「維持健康的生活型態」,避免及控制上述14項失智症的危險因子,這些方法已被大量醫學研究證實有效。
但是,仍有些人寄望於神丹妙藥或坊間秘方,這些方法缺乏醫學證據,也就是效果不明。根據最新研究,目前尚無任何藥物能治療或逆轉失智症。現有的失智症藥物只能延緩病程,使患者症狀退化的過程較為平緩,並減少如精神症狀、躁動等併發症。患者使用失智症藥物數年後,仍會逐漸進入失智症的末期階段。
總結
預防失智症的唯一良方是:「維持健康的生活型態,趨吉避凶,採取多重介入措施!」與其尋找不存在的奇蹟藥物,不如從日常生活中著手,積極改善健康行為,才是最有效的預防方式。
延伸閱讀
參考資料
1. 台灣失智症協會失智症人口推估http://www.tada2002.org.tw/Messages/Content?Id=1207
2. Livingston, G., Huntley, J., Liu, K. Y., Costafreda, S. G., Selbæk, G., Alladi, S., Ames, D., Banerjee, S., Burns, A., Brayne, C., Fox, N. C., Ferri, C. P., Gitlin, L. N., Howard, R., Kales, H. C., Kivimäki, M., Larson, E. B., Nakasujja, N., Rockwood, K., Samus, Q., … Mukadam, N. (2024). Dementia prevention, intervention, and care: 2024 report of the Lancet standing Commission. Lancet (London, England), 404(10452), 572–628. https://doi.org/10.1016/S0140-6736(24)012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