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24年12月12日 星期四

2024年歐洲頭痛會議心得分享---邁向更適合每個人的頭痛治療

 作者: 陳俞名醫師




這次在荷蘭鹿特丹舉辦的歐洲頭痛會議 (European Headache Congress),是全球頭痛醫學的重要盛事。來自台灣的研究團隊,包括北榮、中榮和花蓮慈濟的專家們共襄盛舉。再加上阮相國醫師、蔣佳君醫師的演講參與,以及王署君醫師的壓軸演講,我深感台灣在頭痛醫學界的表現令人驕傲!


台灣頭痛團隊 !


經營頭痛門診快兩年,慢慢地累積一些小小的臨床研究成果,能為頭痛醫學貢獻一點心力,內心感到充實(感謝王仁宏老師的統計協助)。此次會議中,我有幸在台上發表了一場壁報演說。主持人是一位看起來超級年輕的學者 Dr. Rolf Fronczek(30 歲吧?),查了一下,發現他是猝睡症領域的專家,已發表了九十多篇論文!他提問深入但語氣親切,還能夠回答,鬆了一口氣。




主持人Dr. Rolf Fronczek


頸因性頭痛的爭議


有參加兩個教學課程,跟頸因性頭痛有關,深化我對頸因性頭痛的體會。頸因性頭痛一直來在神經學界是個爭議,三叉神經複合體和頸部神經有相關聯,頸因性頭痛是不常見的疾病,國際頭痛分類第三版裏也有明確的定義,但正如講者所言---「神經科醫師診斷得太少,非神經科醫師診斷得太多」。

他引用的流程圖(如圖),我個人是蠻贊同的,先排除偏頭痛,接著做後續的頸因性診斷,與我的臨床經驗是相符合的。


頸因性頭痛診斷流程


偏頭痛治療的挑戰與展望


偏頭痛治療的路途注定坎坷重重(如圖),在前頭痛學會理事長陳韋達醫師、理事長楊鈞百醫師的大力推廣下,如繪畫比賽、義診、媒體露出、漫畫廣告…,我覺得民眾對偏頭痛的認識有越來越清楚!


偏頭痛治療路阻且長


會議中多次提到人工智慧 (AI) 在頭痛診療中的潛力。AI 可結合醫師的臨床經驗、真實世界數據、隨機對照試驗,最終與患者共同討論,實現醫病共享決策,朝著個人化、精準醫療的目標邁進。


與老師的交流


會議期間,我與王署君醫師聊起診間的工作負荷。他提到自己每次看診原本限60 人,但往往會看超過 100 人。我羞赧地跟他說我的看診量,結果老師幫我一算,說:「你這樣每月也看了超過 400 個病人,也不少啊!我覺得你這樣在花東很好,固定地持續看診,讓有頭痛需要的病人都可以找到你。」

臨別時,老師還喃喃道:「你這樣的看診人數才正常,我這樣的不正常。」😅


荷蘭名產生鲱魚(要整條吃)


親愛的旅伴們




方塊屋